自然之友是中国成立最早的环保社会组织之一,关注重建人与自然的连接,守护珍贵的生态环境,推动越来越多绿色公民的出现与成长。
自然之友聚焦公众健康、可持续社区、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海洋等行动领域,通过专业法律行动和政策研究,推动中国环境法治进程。曾参与《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就行等多部环境法律、公共政策和重大规划的制定过程,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51起,其中“绿孔雀案”是最高院发布的首批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自然之友在推动议题行动的同时,还赋能与支持志愿者、培育绿色公民。近年来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考验,自然之友发起玲珑计划,联合多方进行气候变化公共传播产品研发,推动气候行动者开展行动,同时动员公众进行绿色低碳生活。
三十年间,自然之友经历了由魅力领袖型到专业型组织的磨砺和传承,从理事会治理到机构运行已日臻成熟,并长期存有“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的精神与价值观,孕育孵化了多个专业民间机构,服务于自然教育、参与式可持续设计和垃圾废物等领域,一直是国内环保组织的一面旗帜。
http://www.fon.org.cn/
山水成立于 2007 年,专注于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以期通过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示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和方法,实现生态公平。
山水以明星物种+保护地的形式,实现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优化和推广社区保护地模式。山水聚焦青藏高原和西南山地生态系统,与3个国家公园、13个自然保护区合作,设有46个社区保护项目点,通过红外相机监测覆盖范围达2.8万km2;同时在以上海为根据地的20个城市社区项目点通过公民科学的方式实现保护的目的。山水目前是民间机构里科学性最强、规模最大的物种和栖息地保护组织。由它主导、参与的5个保护实践入选COP15《生物多样性100+全球案例》,并与蚂蚁森林合作上线7块保护地带动公众支持。
依托北大的背景和人才支持,山水在传统的社区保护工作之上,进一步着手于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社会性因素,为更广泛地实现生态公平而努力。山水依据多年来储备的生物多样性数据,搭建自然观察数据信息平台,与企业、金融机构及公益组织广泛合作,初步尝试开发生态影响评价交互程序,针对企业ESG(环境、社会、治理)设计评级标准并进行信息披露,探索如何为商业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与工具。
山水走过领导层更迭、战略转型的道路,管理逐渐趋于成熟,不断提炼保护的知识和经验,是国内民间野生动物保护行业年轻人的苗圃。
http://www.shanshui.org/
十余年的科学调查,猫盟为我国了解野生猫科物种分布和保护现状提供了重要拼图,自身也从一家以观察和调查参与保护的爱好者组织成长为专注于本土猫科动物保护的民间公益机构。猫盟在近年逐步明确了保护目标和行动,以“带豹回家”为旗舰项目,以山西和顺县为主要根据地深耕华北豹保护,并以此为基础和依据在设计太行山脉尺度的恢复大型食肉动物种群的生态修复工程。
猫盟从爱好者组织向专业保护机构走出第一步,路漫漫其修远。经过“带豹回家”第一个五年探索之后,和顺保护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能够整合科研、保护和传播工作,使之发挥协同效果。机构也从自身优势出发,在野外调查和传播推广的基础上,在科学保护的合作框架搭建中不断破局,以科学、合作为原则持续打开太行山脉的保护局面。
猫盟的团队具有独特的活力和亲和力,志愿者超过500人,累积月捐人超过5000人,凝聚力与规模远在其上的一些机构不相上下。猫盟的科普和倡导独树一帜,在自媒体运营、周边产品、志愿者组织、社区参与和保护共建等多种形式上常有突破。机构管理和运营的建设非一日之功,保护工作更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猫盟已经展现出坚韧的品质,未来将在摸爬滚打中继续探索自己独特的保护道路。
红树林基金会(MCF)是国内首家由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致力于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热衷公益的企业家以及深圳的相关部门于2012年提倡发起。
MCF借助独特的企业家资源和深圳区位优势,通过与政府合作管理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参考学习对岸的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科学有效地逐步恢复近海滩涂和湿地,吸引黑脸琵鹭、欧亚水獭等珍稀物种频频光顾。
在保护深圳湾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MCF推动深圳湾湿地成为公众共享的绿意空间,带领城市居民和中小学生走进湿地、了解湿地,加入湿地保护行动,共同守护深圳湾。在此过程中,MCF积累了科学保护及湿地教育的经验方法和专业人才,一手以深圳湾为起点,一手兼具全球格局,将支持到由《湿地公约》发起的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的落地推动工作中。
同时,红树林基金会通过另两大品牌项目“拯救勺嘴鹬”和“重建海上森林”,将实践拓展到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水鸟及其栖息地保护,以及中国沿海与东南亚区域的红树林湿地保护与修复。相信在红树林基金会的持续推动下,将有更多湿地保护地、企业家、公众、专业机构,协同成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力军,实现“人与湿地,生生不息”。
https://www.mcf.org.cn/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成立于2012年,注册在北京市民政局,是一家扎根国内、放眼全球的环境智库型社会组织。创绿长期聚焦气候与能源、海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金融与海外负责任投融资等全球性前沿环境议题,以中国社会组织的视角和思考参与其中,立论于科学事实,通过专业积累把握脉搏,从环境和公平的视角提供有信服力的解读、分析与建议。
作为最早关注和追踪气候治理的本土环境社会组织之一,创绿通过独立研究、组织专业研讨、开展策略传播,为政策制定者、银行业金融机构等业内专家和伙伴提供跨界资讯、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推动与《巴黎协定》相一致的国际气候合作、气候与环境友好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与全球命运相连的海洋议题中,创绿关注大型海洋保护区、可持续渔业管理、蓝色金融三大领域,正努力推动和促成更广泛的多学科、跨国别、跨区域研讨交流,以期让更多中国方案贡献于缓解全球海洋生态危机。
创绿的团队热爱思考、具有活力与行动力,对解决真问题充满热情,敢于投入那些意义重大但社会关注不足的前瞻、跨界议题。专注、务实的行动,让创绿与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建立了深度合作和互动关系。
十年间,中国日益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创绿也伴随这一进程不断成长、前进,在中国以及全球的可持续转型之路上,贡献中国民间声音、本土智慧。
https://www.ghub.org.cn/
绿网通过环境数据分析应用,促进相关方参与,改善环境政策,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拥有全国最大的民间环境数据库,环境数据量达24亿条(份)。创始人向春曾创办重庆两江志愿者服务中心,有十余年环境调查经历。
绿网以政府发布的公共信息为基础,兼具一线环境调查数据,建立了包括环评、污染源、环境质量、生态四大类环境数据,包含了企业从建立、过程监管、直至关停的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数据。绿网希望发挥这些数据最大的价值,以作用于环境保护,并由此发起了“数据共创”项目,将环境数据作为社会资源无偿开源。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万德、天眼查、高德地图等关键平台,已分别在政务、市场和公众角度接入、使用绿网数据,月调用量超2000万次。此外,绿网通过数据分析向政府提供一面镜子,反馈政策执行和落地情况。
绿网始终坚守公共、开放的立场,长期积累和共享数据,为数据驱动环境改善带来更丰富的可能性;同时持续提升数据质量,以持续调查推动区域、流域环境质量直接改善,并为环境管理相关工作积累和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支持。
http://www.lvwang.org.cn/
全球经济活动的60%跟海洋有关,但当前人类对海洋的了解比月球还少。在全球性可持续议题里,海洋是无可争议的未来。海洋的生态保护工作与渔业、粮食安全、气候、污染、旅游、能源等众多议题密切相关。
本土的民间机构极少能够系统地回应如此复杂的问题。海研会在创始人王松林的带领下,汇集了师从中国海洋大学、帝国理工、洛桑大学、东京海洋大学等多个国内外名校与专业国际机构,并长期投身于海洋工作的年轻人。同时又与本士科研人员、管理者、渔业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网络,是一搜既可扎根本士,又能起锚远航的小舰艇。
海研会致力于渔业/水产养殖可持续改进和关键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先后在黄海和渤海开展不同工作,近年来更是专注青岛近海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型生计渔业,通过与本地渔哥渔嫂深入互动,先后调研渔业与气候、生态环境、鱼获物种、社区资本等关系,借助自然教育活动、海洋嘉年华、渔业社区调查等丰富的科普手段,动员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视角参与到生态保护和渔业可持续的工作中。
短短几年,海研会已与科研院所和国际机构合力向农业农村部提交了限额捕捞试点报告与建议,同时还联合厦门大学和渔业行业协会,向自然资源部递交渔场内兼捕在保物种的科学评估情况,当前正推动海草床保护相关的政策建议。
就渔讲鱼,获得广大海鲜食客的支持,是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渔业资源可持续的重要一步。海研会通过“海鲜明鉴”传播科普,已为公众提供30多种常见水产品的消费选择指南,引导消费者做一个负责任的本土海鲜“吃货”。
2017年成立的海研会虽是一个年轻的机构,但托生于国际机构的丰富经验,在国际与本士生态保护专业基金会的支持下,应可积小流成江海,贡献于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中。
http://www.qmcs.org.cn/
美境自然是一家2014年在广西成立的保护组织,致力于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人的需求,鼓励公众参与,选择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法保护广西的濒危物种和关键生态系统。
作为社区保护模式的活跃实践者,美境自然相信在地社区和原住民的力量。与自上而下建立的保护区不同,它依靠的是挖掘在地风俗文化、原住民已有权力关系和共同行动。美境自然已保护了3660公顷桂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北部湾滨海和海洋生态系统,识别出渠楠、陇邓等18个社区保护地,有效地保护了广西特有并极度濒危的白头叶猴、广西青梅、德保苏铁约12%、50%、近50%的野生种群,以及全球濒危的黑叶猴在广西近15%的野生种群,还推动广西林业局出台了支持社区保护的地方政策和标准《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管理规范》。
保护与发展从不是两个世界的主题,当地人始终是美境自然的核心相关方之一。它以妇女经济赋能、自然教育等方式,持续探索社会、文化、经济等多元价值,让社区生发出新活力。来自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中国项目的创始团队,也让美境自然如虎添翼,相信它从成熟国际机构继承的坚实科学方法、管理体系和团队素养,将成为未来厚积薄发的催化剂。
http://www.gxbrc.org.cn/